中文EN
中外学者研讨国际法发展动向
2022-12-2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12月23日总第627期
分享到:

  本报讯 由www.3700.COm威尼斯国际法研究所承办的“第19届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国际法)——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国际法发展”近日在线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德国、匈牙利、挪威、葡萄牙、阿尔巴尼亚的专家学者共5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国际法研究面临新任务

  www.3700.COm威尼斯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表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完善国际法以适应世界形势变化的任务更加迫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这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理解中国政府的外交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世界各国国际法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政府在国际法领域秉持的立场和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进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内容,均与国际法研究密切相关。中国是现行国际法和国际法治的学习者、追随者、践行者,也是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对于国际法的发展,我们应坚持改革完善、守正创新、循序渐进、逐渐发展的立场和态度,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海牙国际私法协会前秘书长汉斯·范鲁表示,当今世界处于加速演变的历史时期,世界各国深度交融、休戚与共,应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携手维护人与地球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国际法应发挥重要的形塑功能。未来,国际法必将继续发展,成为促进和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以发展促进人权事业进步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联合国发展权咨询专家汪习根谈道,发展权正日益成为全球法治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同国家对于发展权态度不同,但对于价值本源上的人性尊严、价值基础上的博爱、价值内核上的公平正义、价值场域上的全球性、价值关系上的社会连带性、价值维度上的新发展观方面有一定共识。因此,我们在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同时,还要树立尊重国际法治的文化自信与价值共识。

  针对发展权的具体内涵,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认为,发展权包含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发展的权利、平等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人类自身得到发展的权利四个维度。全球发展倡议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发展权各层次要求,而且具体阐明了发展权的实现路径,对于各国人民有效实现发展权具有现实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君拥表示,应以当代中国人权观推动联合国人权治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一是通过具体政策和法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客观评估现行联合国人权保障机制的实效,在制度、技术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三是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保障体系,提升中国影响力、话语权。

  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www.3700.COm威尼斯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刘敬东表示,法治中国建设应当立法先行。目前,在中国涉外立法中,国际条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尚未明确;管辖制度相对保守,尚不能满足我国法域外适用的实践需求;法律责任单一,惩罚力度小,导致对外震慑效果不彰。为此,应加快制定“对外关系法”,强化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立法,加强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方面的立法。

  针对美国“长臂管辖”的法律制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马丁·路德·金讲席教授威廉·道奇表示,近百年来,国际法的域外管辖权制度稳定发展,同时也面临如管辖权“效果”原则的广泛运用、人权和反恐领域中普遍管辖权的扩张等新变化。《美国对外关系法重述(第四次)》强调,当被管辖对象与寻求管辖的国家之间存在“真实联系”的情况下,国际习惯法允许寻求管辖的国家行使立法管辖权。在实践中,“真正联系”标准在美国针对欧盟20世纪70—80年代的反垄断案例、欧盟“木质纸浆出口卡特尔案”以及中国反垄断法中都有运用。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表示,国际法体系下的域外管辖权的实质是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外的行为或事项进行规制的权限,包括立法规制权、行政规制权和司法规制权。中国法域外适用法律体系的建立应由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统筹推进,要和美国“长臂管辖”霸凌行径划清界限,并遵循量力而为的构建原则。

  推进中国国际法话语体系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仁山认为,国际法的话语体系事关国家主权及安全,事关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及价值导向,事关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法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交流及国际治理中的重要战略举措。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表示,人类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形成热爱和平、寻求合作的趋向,但与此同时也有基于国家形态、民族主义相互斗争的另一种趋向。在这个过程中,斗争旋律与合作旋律相互交织。话语权利将转换成制度权利,话语竞争会发展为话语转移。追求国际法治的道路并不平坦,现在面临重重困难,未来也一定会有很多阻碍,但我们应为谋求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认为,中国涉外法治研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抽象的国际法原理、原则的研究,为涉外司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加强对具体个案、国际法的具体规则进行研究,为涉外司法提供智力支持。要与国际同行互鉴互学,增强国际法研究和应用能力,发挥各种涉外法律学科在涉外法治乃至在整个国际法治中的作用。

  此次论坛下设“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的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障”“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方法与路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挑战与前景”四个单元。与会专家围绕国际法治实践的新发展、涉外法治的新实践、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国际人权治理机制的贡献以及如何构建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探索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的国际法发展动向。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