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契合
2023-07-07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7月7日总第650期 作者:杨静 魏依庆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表明,作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性。

  内生动力的契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契合。

  从生产力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推进和实现都是以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又是二者不断推进的内在根基。一方面,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字义来看,“现代化”和“富裕”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节点来看,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在生产力层面要厚植“现代化”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更是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从生产关系来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在生产关系层面被赋予了社会主义性质,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有力彰显,实现了社会主义形态在中国的生动实践。具体来说,“中国式”超越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体人民”避免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二者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其核心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成果也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它既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注重生产关系的调节,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表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协调互促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推进都要遵循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互促关系。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新时代亟待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因而,要蹄疾步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稳扎稳打,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本质特色的契合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深入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二者在本质特色上是契合的。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既有各国现代化所普遍追求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共同特征,也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等共性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体现为特殊性。这表明,与西方现代化追求少数人的富裕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有力彰显,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是“一个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是要实现所有人的“共富”而不是少数人的“独富”,并且是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而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富裕,二者在本质特色上是契合的,都展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实践过程的契合

  中国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在量的积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为中国实现由“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由“富裕”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质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一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内在契合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可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向并进的契合点之一,也是其应有之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量变和质变在实践过程中的规律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实现量的积累变化,又要不断接近质的飞跃。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从“量的积累”到不断实现“质的突破”。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发展同向、阶段同步的契合性。同时,二者都朝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前进,而目标的逐步实现建立于高质量发展中。现阶段,要准确把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既要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又要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价值主体的契合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决定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不断推进。

  西方现代化的“富裕”是通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实现的,是建立在对亚洲、非洲、美洲人民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不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时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还成功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造成的尖锐社会问题。这正是因为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在价值主体上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克服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内在弊病,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中国人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发挥了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了全民共建、全民共享,让人民来做新征程答卷上的阅卷人和评判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取得了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同样,全体人民也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人民始终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践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契合性体现在二者都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不断推进,从而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内生动力、本质特色、实践过程、价值主体这四方面是内在契合的。深刻认识二者之间的契合性不仅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本文系www.3700.COm威尼斯重大创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2022YZD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www.3700.CO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研究院、www.3700.CO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www.3700.COm威尼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