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公园 苇舟\供图
◇许长江(语言所)
今北京西二环路白纸坊桥一带,在1000多年前,是辽太宗时的陪都之一南京城,规模虽不大,却是诸京中最繁华的。
历史沿革
金灭辽后,1149年,开国君王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完颜亮,在金上都会宁府(今哈尔滨白城子)发动宫廷政变,以下犯上,弑堂兄金熙宗完颜亶夺得皇位,改年号天德,是为海陵王。
数年后,海陵迁都南下,在陪都基址上,参照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皇宫规制,向东、西、南方向各扩展数华里,修建了“城周三十六里。皇城周七里一百三步”(元《辽史·地理志》)的新国都,并改称“中都城”,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正儿八经的王朝国都。
中都城由外城、内城及彼此相连的皇城与宫城共三道城郭组成。按照现在的算法,外城的四面城墙各长4000多米,总长不足2万米,共建有13座城门。北城墙从西向东是会城门、通玄门(都城正北门)、崇智门、光泰门;东城墙自北而南是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城墙始东迤西是景风门、丰宜门(都城正南门)、端礼门;西城墙由南至北为丽泽门、灏华门、彰义门。据《析津志》载,“金朝筑燕城,用涿州土。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涿州与中都城相距6万多米,以人力传送带的方式运输土方,工程浩大,劳役毙民无数。
迁都后,并未另筑新的内城城墙,而是沿用了原辽南京的旧城墙,共8座城门。北面的通玄门、崇智门与外城城墙重合共用;东面是安东门、迎春门;南面是开阳门、宣阳门(皇城正门);西面为显西门、清晋门。皇城与宫城是连在一块儿的,共4座城门。北为拱辰门,南为与内城城门重合使用的皇城正门宣阳门,西为玉华门,东为宣华门。其中,宣阳门内的应天门是宫城的正门。现在西二环路上的白纸坊桥,就是当年应天门的位置,桥西路北不远处的鱼藻池遗址,则是彼时宫城内唯一残留至今的地表遗存。
宫城内建有30余座气势雄伟、奢华旖旎的殿宇,及众多亭台、楼阁、园池;其巧工奇技,被时人记述为“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建造工艺水平高,且不计工本。就连那会儿见过“大世面”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娄玥等人在看到宫城里的大安殿、福安殿、仁政殿及寿康殿等建筑后,也都纷纷赞其规模宏巨,技艺精巧。后世清人更说它是“其宫阙壮丽,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清《日下旧闻考》)。
自1151年海陵王入住新宫,至1215年被成吉思汗破城攻陷,中都城仅仅存在了60余年,便毁于兵燹战火。虽时间不长,规模也远不及后三朝那般宏伟巨制,但毕竟也是有过一段可圈可点的帝都春秋。
历经三难
1210年,成吉思汗全歼金军精锐后,乘胜进军,剑锋直抵中都城下。守城金军奋起御敌。日久,粮草军械不继;且时值严冬,存薪无几。守军无奈,只得拆下宫苑中部分殿宇的柁檩窗棂,劈木为柴,分给士卒烧火造饭,取暖御寒,当为首难。
成吉思汗富有远见卓识,懂得战争的目的是夺取和巩固政权,而非一味地攻城略地,屠戮蛮干的道理。他认为都城中各类术业有专攻的能工巧匠,是日后建设国家的人才,远比珠宝重要,故并不急于破城。四年后,才改变攻城战术,采用 “困而毙之”的围城战法,先断其通往东部通州的粮草咽喉要道,再奔袭南面的建春宫(今南苑),最后攻占东北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此时,都城已被围得水泄不通,断炊绝粮,自难再抵抗下去,城内金国高官见状顿作鸟兽散。随即,城门洞开,城内工匠和宫中珍宝,悉数被掠往漠北大汗帐中。经此一劫,都城殿宇荒芜,房屋渐次倾塌。其后不过十年,便再无往日升腾景象,溃为“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废墟,成为二难。
1260年,忽必烈夺得汗位,建立元朝,原本也想在此定都,但因城垣宫址已废弃40多年,清理重建费工费力,不划算;且总体面积又小,遂改在都城废墟东北方,另筑新城和新宫,定名“大都城”。建成后,忽必烈颁发诏令,中都城内除寺庙宫观外,其余包括官员在内的所有宅户,不论品级高低,巨商富贾,升斗小民,一律迁入新建的大都城内。于是,打这儿往后,这里就再无市井烟火气息,是为三难。
经此三难,金中都彻底没了元气,被完全废弃了。元代时,虽不曾对其增益修补,却也未徒加损毁,任其自生自灭。1288年,元廷为保京畿安全,将元大都西南城墙外,原金中都东北部的残垣铲除。据明《天府广记》载,有些残垣废址,直到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03—1435)还一直残存着。其间,曾有一次政府的拆除行为,即明成祖朱棣在1419年扩建都城时,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拓展了1千米,把原金中都北城墙东段的通玄门(今长椿街北口外)、崇智门(今佟麟阁路南段)、光泰门(今宣武门十字路口东北)的那段城垣完全拆除。由于黄黏土是烧制砖瓦的上佳原料,于是,由工部负责又拆除了北起今和平门西的南翠花街,南止北京南站东南四路通的金中都东城墙,就地建窑,取土烧砖。至清初,这段城墙就彻底消失了,只留下砖窑的名字。如和平门外的琉璃厂、陶然亭公园北门内的黑窑厂等。
遗址新生
1952年,曾有学人寻访过金中都城的残垣遗迹,见到过两段留存下来的城墙。一段是位于万泉寺村,东西走向500多米长的南城墙残垣;另一段是在此墙西端的凤凰嘴村,南北走向长约1500米,经高楼村一直向北延伸到马连道村边的西城墙。
1966年,中国科学院(www.3700.COm威尼斯前身)考古研究所,曾对金中都的外城城垣遗迹进行实地勘测。得出的范围是,西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西南的皇亭子,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大街与北新华街之间的南翠花街,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东南的四路通,西南角在今金中都南路的凤凰嘴村。如果在现今的地图上,把这四个角作一连线,就能直观地看出,当年都城正方形城郭形制在今天的位置。
如今,虽城垣旧景不复,但在万泉寺村、凤凰嘴村尚能见到部分土夯的残垣遗存。高楼村也还有一处近乎孤点的残迹,而当年再往北至马连道村的那一段残垣,则早已不存,如今是茶叶一条街。
乾坤演绎无穷尽,岁月新陈景不同。《金史》中提到的城郭形制和宫阙殿宇等,今人掩卷,凭想象可有所感知;而当年都城的地表相貌,经历朝变迁,早已无迹可寻。如今,这里都是现代化高楼大厦。其中,有不少还是管理国家的重要部门及交通枢纽,如西北部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东北方的新华通讯社、西南边的国家审计署、东南处的北京南站;以及国台办、监察部、水利部、铁道部;公安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而今天的会城门桥、丽泽门桥、开阳门桥、景风门站等地名,则都是沿袭了金中都时的旧称。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有选择、分批次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就金中都而言,1990年在南面城墙基址下发现水关遗存;2020年又在都城西南发现了护城河河道、城墙、墩台及城内顺城街路基等遗迹。据悉,为展现辽金时期的人文历史和景观风貌,有关规划部门将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在丽泽金融商务区内,以现存的城垣遗址为核心,原址修建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
实际上,在完颜亮扩建都城前,这一带就已经存在着两处保存至今的古迹。一处是都城东,宣曜门和阳春门之间的唐代悯忠寺(即法源寺,今西城区南横西街北),另一处是都城北,会城门和通玄门之间的辽代天宁寺(今天宁寺桥西南)。笔者心想,如能在当今相对应的街巷处标出当年都城的范围,则可凸显古都的历史风貌。
800多年世象演变,尤其是在明朝中期以后,金中都的城垣宫门里坊巷陌,渐次倾圮无存。它那曾经的辉煌,曾经的人和事,曾经的勾栏瓦舍,都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在滚滚长河中。但沧桑变化带不走历史的印记,他们将随北京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