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年,古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临终前将国家分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覆亡。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延续到1453年,才被奥斯曼帝国攻灭。后世学者借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旧称“拜占廷”,通常将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廷帝国。他们致力于研究拜占廷帝国在古代和中世纪取得的辉煌文化成就,对该帝国千余年来沟通欧洲、亚洲与非洲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抱有浓厚兴趣,最终促成了一门繁荣数百年的国际显学——拜占廷学。
拜占廷学的内容
拜占廷学是对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领域,贯通古典学和中世纪学两大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
拜占廷帝国史是拜占廷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系列重点研究问题。在政治领域,各国学者特别关注早期拜占廷帝国的社会转型、拜占廷皇帝继承制度和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十分发达,马克思曾形象地把君士坦丁堡比喻为“沟通东西方的金桥”,其手工业和农业也是拜占廷学界长期研究的对象。在军事方面,学者们围绕军区制、秘密武器“希腊火”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析。对外交往活动也是拜占廷史不可或缺的内容,拜占廷帝国与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意大利人和斯拉夫人的外交关系吸引了众多学者。至于东正教史,突出的问题是拜占廷基督教化和毁坏圣像运动。此外,历史人物研究也在拜占廷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学者们尤为关注对拜占廷皇帝的研究。
作为拜占廷学的重要内容,拜占廷文化包含众多研究领域。在文学、史学和哲学方面,拜占廷作家从学习古希腊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方式入手,不断融入基督教因素并发展出多种体裁,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歌;通过教会史、编年史、断代史和传记文学对上千年的拜占廷史进行了连贯完整的记载;将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撰写了大批神学作品。拜占廷艺术是拜占廷文化的精华,包括绘画、手工艺术、建筑、音乐和舞蹈等诸多领域。迄今留存于世的拜占廷镶嵌画、壁画、金银器皿、珠宝工艺品、纺织物、牙雕木雕等,均显示出拜占廷匠人高超的工艺水平。东正教是构成拜占廷文化圈的核心要素,卷帙浩繁的神学著述和严苛的修道制度影响深远,雄伟壮观的拜占廷式建筑、装帧精美的手写书和教堂无伴奏合唱均彰显了拜占廷艺术的极高水准。最后,拜占廷帝国对周边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启蒙以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推动,也属于拜占廷文化的重要研究领域。
拜占廷学的发展
拜占廷帝国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手稿和文物,吸引了全欧洲的文化仰慕者,最终促成了享誉国际学界的拜占廷学。从形成至今,拜占廷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6—17世纪是拜占廷学形成与初步发展的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国学者为搜集古希腊罗马书稿与文物,纷纷涌入拜占廷各大城市和修道院,将古代作家和拜占廷作家的作品成批运回国内。起初,欧洲学者只重视古代作品,对拜占廷作品并不感兴趣。但由于拜占廷作家传抄、译注了大量古代作品,并将古典时代与拜占廷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欧洲学者不得不借助拜占廷作品去解读古代作品。渐渐地,学者们意识到古典时代文献和拜占廷文献并不相同,部分学者开始将兴趣从古代文献转移到拜占廷文献上来。16世纪末,德国学者赫罗尼姆斯·沃尔夫首次用“拜占廷的”字样命名拜占廷作家的作品,呼吁学界对拜占廷历史给予重视,拜占廷学自此形成。这一时期,各国拜占廷学者主要致力于搜集、编辑和出版拜占廷文献,为后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18世纪是拜占廷学的停滞时期。启蒙运动推崇理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其领军人物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片面夸大拜占廷历史的消极特征,将拜占廷帝国作为笃信宗教的封建堡垒进行嘲讽和批判。在这种舆论氛围影响下,拜占廷学几乎陷于停滞。仅有的研究也都充满了偏见,如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将拜占廷历史定义为“蛮族和宗教的胜利”。
进入19世纪,拜占廷学迎来迅速发展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为第一阶段,法国大革命失败冲击了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观念,清除了对于拜占廷历史的曲解与偏见,拜占廷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并衍化出诸多研究流派。这一阶段,拜占廷学者在继续搜集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对拜占廷历史文化展开全方位研究。第二阶段是苏联时期,拜占廷学界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就拜占廷帝国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展开争论。这一阶段,历史和文化研究超越了传统的语文学研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非欧洲国家开始加入到拜占廷学研究队伍中。同期,拜占廷学者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学刊、研究机构和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拜占廷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显学。第三阶段是苏联解体至今,拜占廷学开始向研究对象精细化、研究方法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拜占廷学者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倾向于选择小而专的题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采取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力图攻破拜占廷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拜占廷学的研究流派
在孕育了拜占廷学的西欧国家里,法国、德国和英国的研究最具代表性。法国是拜占廷学研究的开创者,形成了两条颇具指导意义的研究路径,即整理出版原始资料、进行多领域研究。17世纪后半期,菲利普·拉贝主持出版《巴黎拜占廷历史文献大全》,成为拜占廷学者备受推崇的原始资料汇编。西维奥尔·杜康是法国拜占廷学奠基人,他开辟了语言、系谱、地形和古币等诸多研究领域,编写了希腊—拉丁语词典。在其影响下,法国拜占廷学者大多涉猎广泛。德国学界遵循两条研究准则,重视史料、治学严谨。1828年编辑出版的《波恩拜占廷历史作品大全》,与上述巴黎大全并称最重要的拜占廷文献丛书。1892年,卡尔·科隆巴赫尔创办《拜占廷研究》,成为拜占廷学界水准最高的学刊之一。林根绍尔对拜占廷法律、斯坦因对拜占廷社会经济的研究严谨精深,堪称典范。英国学者长于撰写大部头、多卷本的通史性著作,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1788年出版)和约翰·布瑞主编的《剑桥中世纪史》(1911—1936年出版)皆为经典传世之作。
东欧巴尔干国家与拜占廷帝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其拜占廷学的形成却普遍晚于西欧国家。希腊学界认为当代希腊是古希腊和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延续,因此在诸如帕帕里戈普洛斯、阿曼多斯和卡拉扬诺布鲁斯等著名学者的研究中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倾向。俄国拜占廷学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以资料丰富、体系庞大、学者众多、观点独到在国际拜占廷学界首屈一指,在经济史、教会史和艺术史方面造诣颇深。1894年,俄国拜占廷学奠基人瓦西里耶夫斯基创办《拜占廷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德国《拜占廷研究》齐名。俄国拜占廷学具有两种研究风格,一种是瓦西里耶夫斯基、孔达科夫、Ф.И.乌斯片斯基等学者结合法国、德国学派影响而形成的经典研究风格,另一种是苏联时期列夫臣柯、科斯明斯基、乌达利佐娃等学者受历史唯物论指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风格。当前,卡尔波夫、梅德韦杰夫、比比科夫等学者融合上述两种研究风格,将俄罗斯拜占廷研究推上新的台阶。需要指出,俄裔南斯拉夫学者奥斯特洛格尔斯基的《拜占廷国家史》(1940年出版)久负盛誉,被国际学界视为最伟大的拜占廷帝国通史之一。
二战后,一些拜占廷学研究的非传统国家开始介入这一领域。美国采取系列措施,力求执国际拜占廷学研究之牛耳:斥资组建拜占廷学研究机构,如著名的敦巴顿橡树园;通过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延揽各国拜占廷学专家,如俄罗斯学者瓦西里耶夫、卡日丹等;将高科技手段引入拜占廷学研究,以此丰富研究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中国学者对拜占廷历史文化早有涉及,但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80—90年代才正式展开。近年来,中国拜占廷学取得长足进展。在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在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分布有数十位专业学者,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中国拜占廷学研究的重镇。在选题方面,陈志强教授撰写了数部通史类专著(例如《拜占廷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为中国拜占廷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张绪山教授在中国与拜占廷关系领域深耕多年,系列成果引起了国际拜占廷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徐家玲教授开辟了许多专题研究方向,著述颇丰(例如《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中国学者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努力构建本国特色的研究理论,针对不同选题灵活选取研究方法,时刻关注最新科技手段对拜占廷学的影响。
(作者单位:www.3700.COm威尼斯世界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