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全面概括。其中,“连续性”居于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只有全面认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这一突出特性,才能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各兄弟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有纷争更有交融,共同缔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文化认同和传承。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说:“自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却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感叹,“罗马帝国灭亡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有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中国人就拥有了根和魂,中华民族就绝不会消亡,即便是遭遇劫难,也能够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政治文明发蒙于上古时代,尧、舜、禹禅让传说,成为历代政治统治者的榜样和百姓口中的故事。夏、商、周时期城邦初现,甲骨刻字占卜,青铜铭文记事。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发展到铁器时代,五霸纷争,七雄并起,诸子百家粉墨登场。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出现结束纷争乱局,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权割据的混乱年代,但道统、文脉未断,即使有其他民族暂时掌握政权,也终归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中华文明的魅力彰显。以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为标志,后继的唐、宋王朝让中国人引以自豪,文学书法绘画及其他艺术水平达到历史高峰,政治体制日臻完善。元、清两代分别是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均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统治者在中华文明体系下治理国家。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三段进程: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3300年为文明萌芽阶段,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500年为文明起源阶段,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为文明形成阶段。甲骨的占卜刻字,青铜器的铭刻记事,让我们了解商周的政权更迭。古文《尚书》记录了尧、舜、禹的言行,只言片语却显微言大义。孔子编撰鲁国史书《春秋》,令君子惕厉,乱臣恐惧。中国的历史记录连续不断,一个朝代灭亡之后,新朝即为前朝修史。中国有“正史”之名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系统记录了自五帝以来数千年的中国史。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组织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有清史编撰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创造文字是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中国的汉字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刻画,到商周甲骨文、青铜铭文,到战国时籀书大篆,再到秦汉小篆、隶书,文字不断演进。汉末、两晋时期,是汉字发展的巅峰期,章草、行书、楷书的出现,让汉字书写由难到易。同时,美观的书写使书法艺术蔚为大观,涌现出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唐、宋时期,中国书法进一步走向成熟,以“唐四家”为代表的书法呈现劲健雄浑的特征,以“宋四家”为领军人物的宋代书法,形成了追求新意、精巧灵动的风格。明清以降,汉字的形音义成为文字重要特征,围绕汉字产生了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小学成为中国古典学术的重要内容。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发展过程清晰连贯,中华文化经典通过汉字的传播,滋养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理解中国,是为了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的选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续写中华文明壮美华章,更需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自鸦片战争起,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加剧,人们既往的文明优越感遭到挫伤。但即便在文明蒙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之时,基于昔日辉煌所积淀的自信并未消失,而是历久弥坚,越挫越勇。振兴中华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汇聚成一股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在漫长峥嵘岁月中,党团结带领人民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如果说近代中国发展滞后,以致有人有点不自信,那么,现在我们已大踏步赶上时代,从积弱积贫、一穷二白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上曾经之辉煌与今日之辉煌交相辉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自信,绝无可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道路是党的生命,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时代新鲜血液、蓬勃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经植根于中华大地,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坚定了我们赓续中华文明、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深厚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为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前进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作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www.3700.COm威尼斯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